持久的自我感丧失较少单纯出现,常常与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困扰相伴随出现。
一、含义
是指持续或重复地经验到从自己的身体或心智运作中抽离开来,或是从外部观察自己的感觉。
二、具体表现
1、不真实感:原本很熟悉的自己或外在环境,变得陌生或不真实。比如,感觉镜子里的那个自己很陌生。
2、与身体分离感:感觉自己的身体麻木或者彷佛已经死去、觉得身体的某些部分(例如手或脚)不再和其余的部位连接在一起、感觉被抽离开,以致觉得对自己不再熟悉,好像从远处观察自己等。
两大表现中,不真实感较为普遍,与身体分离感只占19%。
三、负面影响
1、造成恐慌感。
这种感觉从未体验过,因而感到奇怪,让人有意无意地联想到,身心是不是出了大事儿?而这个联想又造成焦虑、恐慌或空虚等情绪。
2、少数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会受影响。
四、形成原因
在遭遇重大挫折、创伤、内心冲突时,自己无力承受,观察自我便与自己疏离开来,仿佛那些遭遇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来自于陌生的他者。如此,自己才能继续正常的生活。由此可见,自我丧失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以情绪极度强烈,以致无力承受为主要特点。情绪强烈与否是相对于自我力量而言。自我力量越小,情绪越易强烈。而女性一般较男性力量弱,儿童较成人弱。由此可以理解下述调查研究结论:
女性的自我感丧失发生率为男性的两倍。
孩童时期遭受过情绪虐待与创伤事件者,为易感人群。
五、发展过程
一开始,自我丧失感只发生在特定情景下,或能想起创伤回忆的时候。
由于定力弱、身体疲惫、心情烦乱,自我感丧失易在其它有压力或令人焦虑的场合出现,如果又排斥与害怕自我丧失感,则易形成精神交互作用,排斥与害怕带来的无助、恐惧、抑郁等情绪,与自我感丧失相互加强,挥之不去,越挥越重,久而久之,则变成慢性状态,大部分时间都感觉自己不真实,仿佛已经死去一般。
六、面对思路
1、平常心看待
A、首先必须了解,自我感丧失其实是一般人很常见的现象,大约50%的人群都不同程度地体验过,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过度留意。假若只是暂时性地出现,则大可放心,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处理。
有些慢性化的困扰者,由于已经适应了自我感丧失状态,甚至连自己都不觉得有求助的必要。
B、前面已说,自我丧失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使自己免于在强烈情绪中崩溃。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并没有什么危险。
C、也不要对“陌生的自我感丧失体验”消极负面联想,以为是身心出大事了。实际上,只要对生活学习工作没实质影响,习惯了这种感觉就好。
2、找出促发因子
反复观察自我感丧失在哪种情况下会加重,哪种情况下会减轻或消失,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促发因子,然后解决之。促发因子,即促进自我感丧失发生的因素。
根据一宁以往咨询经验,常见促发因子有:
A、负面情绪强烈。
B、睡眠质量不好。
C、有令人感到受威胁的人际互动或压力。
D、内心有强烈的冲突。
E、体质弱且当时精气神很弱。
在一项收集了117 个个案的研究里,西麦等人发现,自我感丧失,对于各种药物治疗的反应都不理想。但改变促发因子,会有帮助。
读者可能会问,促发因子如何改变?请参考一宁其它精彩文章,如自我丧失感持续明显,最好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协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