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咨询

一凡:余光、对视恐惧背后的隐匿及应对


信息来源:文/一凡 发布时间:2019-5-1 浏览:7406次

人作为群居动物,就免不了要与人发生关系,自然也就逃不了眼神的交流,目光的接触。 

曾几何时,最平常自然的目光接触,也变得让我们恐惧,想躲避。在我们被困扰之前,我想大家都知道,目光的接触就如同呼吸、心跳、吃饭、睡觉等,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无需意志控制,也不是意志所能控制的。因为他们从来不是以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的控制也是无济于事的,反而越控制,注意力越固着,越对此敏感和恐惧,越发觉得自己的想法真实可怕,长期以往形成精神交互作用,产生习惯性的自动化反应,看到眼神就躲,甚至看到人就想逃。

面对恐惧,人习惯性的或者说出于自我保护的反应是压抑、逃避、僵住,有力量时可能会战斗(也就是想去突破)。但是这些反应,只会让我们更加陷入一种肌肉神经锁结的状态,越是这样越陷入这个情绪的漩涡,整个人都陷在这个负性的场域中,看不到一点其他的可能性,感觉迷茫无助。

实际上恐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无意识启动的自我防御机制。

以上这些解决方案,或者说我们所做过的努力,都是未遂解决方案,有时候能突破一下,但是可能去尝试了一次或几次,又退回来了。就像很多朋友,经常说的,我也要控制,我也想去突破,但是我做不到,甚至越是突破,信心越受挫。就像一个孩子他已经很恐惧了,很害怕了,然后严厉的妈妈一直在旁边说,你要坚强,你不许哭,你要去面对,你为什么这么消沉。我想如果我告诉你,要这么做,你可能也会感觉我不能够理解到你,会感觉很失落,觉得忽视了你的感受,和我的父母一样,你可能会更加逆反,内心深处越是不愿意这么做,会越发的抗拒,想逃避在自我的世界里面,就任其自己消沉,我就像你们所认为的那样,这样你们就满意了。可见,硬碰硬的话,对于内在有创伤经历的,是不行的,甚至因此造成第二次创伤。

那我们就一起先不急于解决问题,先不急于去做什么,先一起看看,是什么原因。就像一个在恐惧的哭泣的孩子,我们先不急着教训和责骂,而是先陪伴着这份恐惧和不舒服的感受,给他一个拥抱,让他在我们的臂膀或者怀抱里哭泣一会,静静等待他情绪慢慢消退了,问问他,现在是否愿意和我分享下你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呢,刚刚发生了什么呢?感觉你有些恐惧,你内心深处在害怕什么呢,有什么顾虑呢?眼神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有的可能会说,我感觉很焦虑和恐惧,担心他的眼睛会看到我内心里面,会看出我不好的一面或者说阴暗的一面,当然这个不好是打引号的,是心中所认为的不好,并不一定是客观现实的不好,一个对自己要求苛严、要求完美的人,他的不好是来自他对自身高标准的要求,不能达到和做好的话,就认为是不好,因为他总想在别人的面前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完美的一面,唯恐被别人看到自己的不好或说示弱。

有的可能会说,目光接触时,会不会看到我在看他,会认为我在议论或对他有什么看法评价,或者对他有什么企图等等,这个情况的话,一般是内心想法的投射,与过去的经历有关,可能以前别人有这样对待过他,然后他担心自己也会给比人带来这样的感受。

有的可能会说,很害怕注视别人的眼睛,因此都没有认真看过别人的脸,感觉自己有脸盲症,严重的就会经常记不住别人,下次见面感觉很尴尬,因为都记不起对方是谁了,对不上号,甚至就是平常住在旁边宿舍的人,在其他地方看到时,只知道面熟,但是对不上号。这种情况的话,一般内心压抑了很多的愤怒和不满,以前有被别人欺凌或者长期被人辱骂或者受过暴力的经历。可能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那些创伤的经历,一直留在身体的记忆里面,甚至可能自己都记不清具体的细节,但是那些影响仍然在。内在总有股想报复的动力,但是又害怕自己内在那个强大的部分出去,对方接不住招,甚至严重的就会害怕自己一出门,外面就要躺一片,同时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规则感,就会压抑自己,让自己变得没有力量,很弱小,很害怕。 

有的可能会说,我尤其害怕异性的眼睛,害怕和他们目光接触,会感觉很尴尬、不自在,甚至和自己的家人接触也会这样,比如异性的父母,异性的伴侣,还有异性的同事、同学,甚至大街上陌生的异性也会担心。比如自己的异性父母走进自己的卧室,然后自己在床上看书或看手机,这个时候就会不敢抬头,一直盯着书本或手机屏幕。有的还会同时害怕皮肤的接触,皮肤也就是代表界限,比如与异性有皮肤接触会感觉很害怕,甚至会发抖,包括平时握手、递纸巾、递学习和工作的工具都会尽量避免,唯恐接触到皮肤。有的害怕异性的眼睛或者自己的眼睛,包括余光注意到对方的隐私部位,这也会让自己很恐惧,担心别人会不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评价,会不会误认为是看中了对方或者认为自己很下流等等。这种情况一般是对眼神赋予了性色彩,就会感觉很尴尬、不自在,甚至无地自容,想尽力的避免影响自己或影响他人。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的想法束缚了,有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一个编剧、是一个导演又是一个演员,在自编自导自演这部戏,觉得是那么的真实可怕,沉浸其中。然后束缚了手脚,束缚了自我,背着沉重的包袱,无法前行,即使在勉强前行,也感觉很累,无法也无处诉说,这些想法埋藏在自己的内心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长了就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达出来。

深深的看到这些,真正从内心触动,就会有松动,就会可能慢慢行为化,转变可能就会潜移默化的发生。太着急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就是在重复以前的模式,愿意给自己时间,就是在开始温柔的对待自己,就是在尝试和以前不一样的模式。 

作者:一宁心理咨询师/一凡:

原名吴杰,女,生于1985年,康复医学和应用心理学双专业,从2007年毕业后开始从事心理工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任职于一宁心理咨询。
      擅长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及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咨询。
      咨询中综合运用森田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内观(正念)疗法,精神分析动力学及家庭治疗等。
      咨询格言:专注于帮助每位有缘同行的心灵成长伙伴,探索内在的风景,觉察和修通内在,绽放生命!

 


评论区
昵称:
确认码: 加  等于? 

一宁心理咨询  www.10xl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