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家人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对年轻妈妈很重要


信息来源:张明(一宁) 发布时间:2019-11-4 浏览:6697次

“从来没有单独存在的婴儿,只有在照料者关系中存在的婴儿。”

 

最初,抽象的时间,对婴儿是一种“非我”,是侵入性的他者。对婴儿而言,抽象的时间往往难以忍受,饿了,必须马上吃,没睡醒就不要弄醒我,照料者必须在我的视线范围……等等……否则,他会竭力哭闹。在这个时候,照料者需要有能力把几乎全部的关注,都放在孩子身上。

 

刚好在孩子饿了的时候,母亲把乳房或奶嘴放到了孩子面前,这确认了孩子的全能幻想,他以为是他自己创造了这个乳房或奶嘴。这种全能感的幻想是必要的。因为它支持了儿童的创造冲动,并能保护儿童不会意识到生存的无助状态。

 

如果儿童经常被无助状态笼罩,身体会留下记忆,在以后的人生中,到遇到考试、生孩子、疾病等困难,这种无助的状态,就容易被激活,进而把本来不大的小事,无限放大,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恐惧,如口水强迫症,担心咽口水影响了别人,有的人担心自己注意力永远受干扰等,并感到陷入绝境,没有希望,伴随强烈的抑郁、恐惧。

 

在最初,足够好的照料者尽可能完全适应孩子的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那么快的响应孩子,让孩子逐渐去承受挫折,也是必要的,有助于他变得更为自主。

 

总之,在最初,没有照料者全心的关注、满足、理解、仁慈,婴儿在心理上很难健康地活着。

 

而这,需要照料者精神饱满、心理平衡、有安全感与归属感。

 

当一个家庭,只关注婴儿,不关注主要照料者的身心感受,甚至还有家庭矛盾;公司、企业等社会单位给予的产假太少,就容易让照料者进入枯竭的、难以承受的状态,变得疲惫、掉发、反应迟钝、头晕、恶心、烦躁易怒、睡眠不安、焦虑、抑郁、恐惧……

 

在这样的状态下,照料者怎能敏锐扑捉到孩子的真正需要?并以言语、肢体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怎能与孩子一起忍受困难,给孩子以安抚和希望?

 

例如:孩子饿了,并哭闹。妈妈认同孩子的痛苦,没有说:“现在开水还没冷,牛牛(奶粉)还没法泡,你哭有什么用?”。而是承受着孩子的痛苦,忍耐着孩子的噪声,反复的给予拥抱和安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饿了,很不舒服,但这一切都会过去的,还有5分钟,牛牛就来了。

 

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情。有一定比例的人,免不了有依恋创伤。长大后,成为心理困扰者。

 

在心理咨询关系中,随着来访者的信任和放松,咨询进入深度后,咨询师承担着照料者一样的角色。因此咨询师也需要有 精神饱满、专注、可用——能有效帮助来访者解决疑惑、善理解、仁慈的心理状态。

 

为了达到这种心理状态,咨询师要善于自我照顾,不断不成长。在团体案例讨论中,团体应容纳,当不理解时,不应攻击案例报告者。更不能没有觉察地释放个人攻击情结。

 

 本文由心理咨询师张明撰写,主要思想来自第五届中挪精神分析连续培训第三期Sverre Varvin老师对“抱持与容纳/涵容”的讲解。

 

 


评论区
昵称:
确认码: 加  等于? 

一宁心理咨询  www.10xl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