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为某个人格浸泡时,所有的人际关系反应、所谓的症状、梦与意象、身体状况、神经递质等,都有它的印记。
《怕犯罪、怕犯错类强迫症案例解析》一文,阐述了上述现象。
一棵树缺乏养分,所有树叶慢慢变黄,当树根有了养分,大多数树叶都慢慢变绿。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亚洲人都脱掉了一些衣服。
人格,就好比树木的养分,又好比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具有广泛的深刻影响。
接下来,更细微介绍一宁在强迫症心理咨询中,根据来访者提供的心理素材①,所观察到的现象,以阐明“症状”的实质,其实很平常,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可敬可爱,如果人们体会到了“症状”的实质,就不会对“有症状的困扰者”见外,有所谓“症状”的当事人自己也能释然,也不会对所谓的“康复”,忧心忡忡。
笔者常用“所谓的”三个字,意指本来没有的,症状名称不过是方便大家交流、方便归类的标签。是空有的标签,但我们还要用它,这就好像《金刚经》常用的句式:即非……是名。例如: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在一宁所有的文章中,症状名称前,都应含有“所谓的”字眼,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有时没写它。
仍然以“怕犯错、怕犯罪”为例,其它类型可以触类旁通。
某来访者的症状之一是:害怕犯罪。可以触发的点,不胜枚举,比如:某晚老婆不想xing生活,而自己勉强了,随后担心,会不会被警察抓起来。当夫妻吵架后,这种担忧尤其明显,严重时能伴随心跳等植物神经性反应,一般人不会想到这个担忧且程度不会这么大,而且,亲友已经说明了,警察才不会抓这个,但当事人过几天,还是担忧,似乎有点异常,符合异常心理学的诊断标准之一:
“情绪反应与现实刺激不相称。也即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当不一致。”
但其外在表现的特征、以及内在正活跃的子人格②,与当事人下面的表现是一样的:
做饭前,以很低的姿态、小心翼翼的、怯怯的问家属:“今晚做什么菜?”。同时全神贯注地观察家属的反应。
这个表现的特征,是害怕家属生气与指责。而前述症状表现,是害怕指责与指控,指责的发出者不一样,一个是家属,一个是警察,发出者的风格不一样,一个偏生气,一个严肃性更强,但性质差不多一样,均如“剑指”,就如《怕犯罪、怕犯错类强迫症案例解析》谈到的:
像一个人在身后,指着一把锋利的剑,只要做的不好,就会被刺……
与这个特征对应的内在正活跃的子人格是:
一个弱小的子人格:无能为力、无助、任人摆布,同时害怕被抓住把柄。
这些特征和内在子人格,就是症状的实质。它与下面某些幼儿园儿童的表现也是一样的:
幼儿园老师训斥一两个极不听话的学生,被其它儿童看在心里,老师无意引发了“杀鸡儆猴”的效果。有些弱小儿童感到害怕,为了回避害怕,在幼儿园学写笔顺,总是多次问老师,这样写对不?回家写笔顺作业时,总是擦了又写,擦了又写,一点点作业足足写了近一小时。
这个反复问老师,反复擦写的行为,是否与强迫行为差不多呢?是否也蕴含害怕指责的特征、以及内在无能为力的子人格呢?
小心翼翼问家属做什么菜的表现,我们不会觉得它是个症状。粗心的家属还会觉得我伴侣很温和。
儿童偶尔认真写作业,我们更不会觉得它是个症状,老师和家长甚至还表扬儿童是学习标兵。
对所谓的强迫症症状,我们能否也像这样平常的看待呢?
当我们能平常看待所谓的症状,才容易做到对症状“顺其自然”---淡然待之,进而将更多的精神注意力用于“为所当为”---做应当做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有助于完善人格特点的事情。
在医院里,对未成年人不会下“人格障碍”方面的诊断,因为人格还未定型。每个儿童更是处于发展中,一切问题都不足为虑,只是需要家长和老师敏锐地发现,并恰当引导。
而前述成人内在那个弱小子人格的年龄,也与一个儿童差不多,他也能如现实中的儿童一样,逐渐发展呢。
我们能透过顽固的难缠的表面症状,看到这一点,就值得庆祝。因为我们找到了真正的改善方向,不再把大部分的精神注意力用在如何消除表面症状上,那样容易原地兜圈。
真正的改变方向是,内在子人格的成长,而每个人都需要人格成长,成长的价值很大,但没有所谓的症状的朋友,一般不会想到成长。
就如某位曾经比较严重的困扰者说:“我感谢症状,它让我认识了不曾了解的自己,进而在自身健康、生活质量、职业发展、夫妻关系方面,都有一些主动的正向的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有所谓的症状,也可以是否极泰来的开始,是不断提醒与激励我们成长的信号。
脚注:
①心理素材:是指在心理引导中,来访者反馈的梦、意象、人际关系表现、想法、情绪,以及咨询师与来访者相处的感受等等。
②子人格:见下述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