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辨证调节法

强迫症案例分析:瞄住导致症状的情感


信息来源:一宁心理·张明 发布时间:2021-12-3 浏览:3474次

一网友M来信说:一宁老师,您看我的情况是不是强迫症,我的亲人去世后,我一直记着ta在ICU里出现过的一个很绝望的眼神。我不知道ta那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眼神,我一直担心那一天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外面进来了一个坏人打了ta之类的,为了确定我的担心不是真的,忍不住想着要调监控,问护士,看看那天到底怎么了,我努力思索亲人到底是为什么突然发病,ta发病之前都经历了什么,我每天都觉得我应该去寻找真相,应该再找当时的各个医生、各个护士,把这个问题了解清楚。即使理性上知道找医生护士是徒劳的,但是我仍然控制不了自己要去找他们沟通的想法。我觉得我如果不去做,就对不起我的亲人。这也是我一直没办法掐断我这些念头的原因,掐断了就意味着我不再为我的亲人寻找生病的真相了,我实在做不到。那我顺着我的念头,一步一步去寻找真相吧,但解决了一个疑问点之后,又冒出新的疑问点。也会在问过了一个询问对象之后又想到新的询问对象,总之有一点无休无止的感觉。很痛苦,不知道这条寻找真相的路,何时是尽头。

 

一宁回复到:

如果您在亲人住ICU之前,没有出现过欲罢不能的强迫行为与思维,那么,这一次才出现,就不是典型的强迫症,更像是一个应激事件。在应激事件中,你有强烈的难以排解的情绪,这个情绪使您不得不做出强迫重复行为。

因此,无论是不是强迫症,调节方向,都是如何疏导与排解您的情绪,从您的描述来看,遗憾感、内疚感、对不起感还蛮强的。

M回应到:

家人是因……去世的。作为亲人,我的遗憾和内疚非常严重,觉得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查清亲人住院期间的一切真相,给ta一个交代。只有完成了这件事,我才能继续生活。这种心态已经持续快两年了,有时候觉得自己这种询问的方式其实是得不到答案的,但是一旦我觉得“就到这里吧,别再追根究底了”,我就会有强烈的负罪感,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于是继续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在这之前我以往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与别的家人身体健康等问题有关,比如我给孩子吃的东西网上有人说是假的,孩子使用的东西怀疑是有问题,这一类的事情我也会很在意,会去做一些查问,后来时间长了孩子大了慢慢也就不在意了。

 

针对“我自认为的疑点”不断地追根究底,是不是也是我排解情绪的一种方法呢?这种方法对吗?

 

我最初觉得我只要针对疑点全部询问探查到位,我的情绪就会得到排解,所以我一直在这么做。但是您觉得事实上是这样吗?我现在有点怀疑。

 

一宁回复:

针对疑点不断地追根究底,是一种排解方法。但是呢?当情绪太大的时候,人容易失去客观判断的也就是现实检验的能力,出现总是弄不清事实,总有疑点的感觉。

鉴于之前有过类似的,在孩子那里,似乎可以说明,你的心理有一个 模式或者说主要特点:内疚感特别强。这种特点总会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候,出来制造问题。

从有限的交流来看,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强迫症,而是深入看破与处理内疚情感。当然,不管它,该干嘛干嘛,也许过几个月,内疚情感也会慢慢淡去。只是有可能在以后的某些节点上,同样的模式再次出现。

 

M:

老师您分析得特别准确。

 

您的意思是:深入看破与处理内疚情感之后,我就能够放下那些纠结的疑问点了,是吗?

一宁:是的

 

M:

那么就是说我那些所谓的疑问点,从客观上来说,其实根本不值得我纠结。只是因为我内心的内疚情绪使我失去了理性判断的能力,才导致我深陷在那些疑问点当中,是吗?

 

一宁:

是的,你的理解太对了

 

两天后,当一宁询问是否可以在保障隐私的情况下,借用一下你的故事作为文章的素材时,M又反馈到:

 

一宁老师,其实最近在我得到你的提点之后,感觉有一点领悟到了。有些瞬间我觉得我有一点点想通了,但是我知道离最终完全放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百个强迫症或许有近一百个独特的症状表现,但大部分的结构都一样:无休无止的重复检查、询问、回避,也无法让自己心安下来。停止重复吧,忍不住,不停止吧,已经重复了这么久,严重影响生活、休息、学习工作。

 

初始的进步,是能够勉强看见,外面事实上是安好的,是内心过量的情感让人丧失了现实检验力,也就是丧失了客观判断现实是否安好的能力。问题出在,我们有过量的情感。当过量的情感得到排解与处理,就能客观看到外在是安好的事实了。

 

这个看见,有让人从无休止的重复检查、回避等行为或思维中解脱出来的效果,一般不能一下子就完全解脱出来,至少有一些松动,不那么执迷,就如M说,有一点点想通了。

 

然后,我们尽力瞄住过量的情感,不要脱离这个重难点。

 

亲人过世,对有些朋友来说,引发的情感相当大,常常不止有内疚,还有悲伤、想念、抑郁等情感。耐受这些情感十分痛苦,一般情况下,大约一年后,人们会慢慢适应。随着对内疚等情感的耐受力增加,对生活学习工作的投入,反复检查和询问的力量就会松动下来。

 

如果过量的情感,并没有随着刺激事件的过去,而慢慢消退,或者,有些朋友的刺激事件无处不在,比如门、窗、井盖子、垃圾桶、单位的表格、出门、买东西等等等等。同时,通过认识的调节,也难以消除,比如,对内疚的朋友说,“你没有错,你已经做的很好”,但仍然没作用。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成长经历对我们的影响,考虑成长经历的目的,不是去怨恨谁,而是更好的理解自己,看清自己,然后找到改变的出口。

 

早年经历、青少年经历、婚恋经历等成长经历,让我们形成了不同的信念、自我力量、自我功能、以及固定的应对模式。不幸的成长经历,要么让自我无法形成,要么让自我力量、自我功能不足,并形成不良的应对模式。这些内在的心理状态,容易让人产生与当下的事件不相称的过量情感,过量的情感决定了表层的念头、思维、行为。

 

比如,在严厉与控制中长大的孩子,为了活下来,容易变得乖巧,乖巧其实就是防御,是假自体,是讨好,是为了迎合周围人的规则,以获得友善以待,乖巧,就是固定的应对模式。

 

如果“严厉与控制”发生的比较早,在2岁之前就大量存在了,那么,有可能会让孩子的自我难以形成,表现为: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感受和需要是什么,自己的所思所想全是大人的所思所想,大人喜欢什么,孩子就喜欢什么。如果没有仔细的体察,我们甚至认为,那就是我的真心喜爱。实际上,是把外在的喜好和意志,合并到我们的心灵中去了,让我们自己的心灵空间,少有属于自己的喜好和意志。

 

在充满争议的环境里,遵从自己的喜好和意志,是发展自我力量,变得胆大的前提。而自我还未形成者,暂不知道自己的喜好是什么,因此,自我力量无从谈起,在强势的人际环境里,必然是胆小的。自己的生命力无从伸展,必然是压抑的,最深的压抑让人麻木,虽日日沉浸其中,但自身不容易感觉出来,旁人或者以后,看我们那时的照片,能够感受出来。

 

在没有上述自我力量、自我功能尚未发展、甚至没有自我的情况下,个体的主要兴趣点与任务,都是防御,也就是如何去避险,乖巧是避险的常用方式,乖巧者擅于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如果你读了文章“怕犯罪、怕犯错类强迫症案例解析”,你可以感受到,避险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专业选择、就业选择、伴侣选择、娱乐爱好、人际交往风格、梦的内容、症状等等。

 

如果说学生时代,长辈们主要看重学习,那么,孩子们的主要避险方式,就是努力学习,如果学习总体上顺心的话,就会安好,不容易看到有什么潜在的问题。如果学习成绩总是提不上去,就是一个刺激事件,导致问题较早出现,困扰较大者,达到辍学的地步。

 

毕业后,每个人的环境各异,遇到的刺激事件不一样,导致症状的表现也不一样。前述M的例子,刺激事件就是亲人因病去世,激活了M内心强烈的内疚情感。

 

M说这股情感是压倒性的,让人心神不宁,盖过了理性思维。压倒性这个描述好,是啊,大多数强迫症都有一种压倒性的情感。

 

对于这个压倒性的情感,在自我没有形成、或自我力量、自我功能较弱的局面没有改变之前,一时半会儿难以彻底改善,让人不得不强迫重复。对此,一宁有两点建议:

 

1、可以参考修心养正,以稳住正常部分,缩小过量负面情感的影响范围。

 

2、一边接纳忍不住要强迫重复症状的心理现实,一边创造自我形成的环境条件、发展自我力量和功能,具体来说:

 

①、忍住不去重复行为与思维,不能放逸,忍多少算多少。尽量知道,是内心的过量情感在作怪,不是外在的现实有疑点。

②、实在忍不住重复了,也没有关系,在局面没改变之前,“重复症状”确实也是快捷有效的缓解过量情感的方法呀。

③、如果经过一年以上,过量的情感还没有自然消退,或者刺激事件无处不在,经过认识调整也没有效果,那么,就要考虑第④点。

④、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力量和自我功能,改变不良的固定的应对模式。

 

“强迫症的形成原因2:自我力量暂时不足” 一文提到了自我的形成条件和表现:

自我的形成条件:在(亲子关系、咨询关系、夫妻关系等)环境的供养与高度适应中,个体得到了尊重、高质量陪伴、保护、认同等。

 

自我形成的表现:有属于自己的愿望和主张。

 

自我力量是指承受各种情感的心理力量,自我力量越强,越能适应不舒服的情感,譬如小孩的肌肉力量有限,提10斤算重,但对于体重100斤的成人而来,10斤不算事儿。

 

自我功能包括放松与休息的能力、感知、记忆、整合、集中注意、自我照顾、现实检验、社交技能、预期、抽象、观察性自我、自我兴趣、自我保存等等。其中,现实检验力是指能够区分灾难联想不是现实的能力,这能确保我们不被灾难想法影响。能够知道外在是安好的,是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在扭曲事实,就是在发展现实检验力。

 

后记:

 

M的外在表现与原初强迫症状,非常贴合,见证了过量情绪与原初症状的关系,本文只是借M提供的求助素材(上述素材的公开已征得M同意,且做了隐私处理和删减,感谢M的提供。)阐述部分强迫症的应对思路:瞄住过量的负面情感,是重心。过量的负面情感,有些是正常的,在那么大的刺激事件下,谁都容易出现。有些与成长经历导致的内心状态有关。

 

对于M本人来说,由于没有建立咨询关系,没有上百分钟的倾听与评估,仍无法准确确定是否是强迫症,毕竟是亲人过世,各种情感是很大的。不能准确确定也没关系,无论是还是不是,都需要瞄住与处理过量的负面情感,深入理解与看清自己。

 

相关文章:

 

“理解自己”比“名称诊断”更重要--关于强迫症的诊断

“原初强迫症状”的形成和特征

强迫症的治疗方案(二):看见练习


评论区
昵称:
确认码: 加  等于? 

一宁心理咨询  www.10xl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