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养正

如何摆脱内心的坏客体


信息来源:一宁心理·张明 发布时间:2022-10-19 浏览:3777次


一、内部坏客体的形成

 

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每个人一开始,犹如白纸一张,当外在的环境对我们是伤害性的,我们内心就被写入如下图像。

幻灯�?.JPG

        

这张图表达了,我们的内心为大面积的坏客体占据,而主体的面积很小,同时,坏客体对主体形成了侵入的态势,主体感到难以安宁,无法放松。

 

外在的环境是怎样伤害个体的?

 

1、在更早年的时候。

 

父母等照顾者需要全神贯注地、无我地关注孩子的神态、姿势、言语,才能读懂孩子的需求,并即时调适,例如,亲戚抱小宝宝,小宝宝皱眉,紧握拳头,嘴巴紧绷,被妈妈观察到了,即时抱回小宝宝,让小宝宝放松下来,就不会在小宝宝的心里留下阴影。

 

相反,当父母等照顾者由于客观环境受限,或自身心理状态不佳,难以全神贯注地无我地关注孩子,就无法即时调适。

 

阴影并不容易形成,要冲击力非常大,或者大量地重复伤害,才能形成。

 

2、在稍后的时候。

 

个体的成长本来是缓慢的过程,是逐渐积淀的过程。但人类好坏的分别心越来越多,追求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快,争先恐后,等不及缓慢的成长。忽视了必经的自然的成长节奏,揠苗助长了。

 

当父母等照顾者认为孩子需要社会化了,要懂礼貌、守规矩、认真完成作业等等,就开始要求孩子。如果照顾者对生存焦虑,感到自身不够优秀,就容易催促、打骂、不认同孩子,以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想要的高标准,这会让孩子脱离自己的成长节奏,被迫适应外在要求。

 

在这种要求与催促的背景下,个体就感到外在环境对自己是伤害性的。

 

前述1、2种情况,往往接踵而至,早年的主体没有得到稳固发展,接下来,因为学习、生活适应困难,才遭到了催促,一位来访者对我说:父母把我赶出了家门。当然,父母并没有将之赶出家门的本意,但在当事人的感受上,就是被赶出来了,他在家里休学一年后,被逼着去打工一年,然后被逼着继续上学,然后就进入了社会工作了,从打工开始,让当事人没有休整与安息的机会,感觉是被赶了出来。

 

二、内部坏客体的影响与维持

 

1、内部坏客体的影响。

 

当我们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上述图像后,我们就极其容易带着这个图像去体验世界,认为世界就如我们所想象的样子。

 

既然世界是坏的,他们会评判我们、责骂我们、甚至让我们毁灭,而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立场是什么,也无力反抗,那我们就要有所防备,于是就有了如下常见表现:

 

1.1、强迫症困扰者反复检查,确保没有犯错,如此,外在的客体就不会伤害自己,困扰者把内心的坏客体当成了外部客体的真实模样。

 

1.2、社交恐惧困扰者回避社交,因为一面对人,尤其是一些特定的人,内心的焦虑感非常强,并伴随出汗、脸红、发抖、口吃等反应,又怕“外在的坏客体”嘲笑这些反应。

 

1.3、抑郁症的主体感非常弱,已经失去了维护主体的意识,只有检讨自己有哪儿不对,觉得只有我死了,才不会成为他们的累赘。

 

1.4、有些焦虑症困扰者对不适的躯体反应感到恐惧,因为主体少有机会消化、吸收、理解躯体反应,对躯体反应充满了危险的想象。有些焦虑症困扰者内心没有稳定爱自己的客体,觉得客体可能随时离我而去,因此感到焦虑不安。

 

1.5、还有许多过度看重功名利禄、一旦职业不顺就感到焦虑的人,实际上是认同了外在客体的标准,忽略了自己的主体,主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没有做独特自己的力量。

 

1.6、还有一些自我力量,隐约感到是环境伤害了自己的个体,会有反社会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单位发生冲突。

 

1.7、讨好他人、顺从他人。迫于内部坏客体的压力,我们认为外部的他人与我们心中的坏客体如出一辙,必须符合坏客体的标准,坏客体才不会攻击我们。

 

2、内部坏客体的维持

 

没有经过干预之前,或没有重大的积极的人生事件之前,内心世界的这副图像,很难被改变。难改变的原因有四:

 

2.1、反观自己内心模式的人,是少数。

 

一般人在没有遇到重大的困难之前,几乎不会反观与反思内心的模式,都是跟着感觉走,非常认同自己的种种感觉和喜好。换句话说,注意力主要指向外部,不断追求外部的娱乐爱好、学习、工作、他人的看法……。很少将注意力指向内部,反思为什么会有这种喜好,这种喜好会有怎样的影响。

 

2.2、主体没有安宁的内心空间

 

我们已经习惯把内心的坏客体当成外在世界的真实模样,并不断应付着,或回避,或战斗。内心的主体部分在内心坏客体如影随形般的侵入下,不得安宁。

 

只有在安宁中,主体才能在细细体验内部和外部的过程中,慢慢长大。只有长大了,才能

消化内部的坏客体。

 

但问题是:内部的坏客体,如影随形,时刻欺压着,让主体没有翻身做主的机会。有些来访者做心理咨询,都难以找到适合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只要家人在家,自己就感到不安,难以沉下心来感受内心的感受和想法,难以沉静的思考,有些家人确实不支持心理咨询,但有些是来访者把家人投射为内心的坏客体。

 

2.3、讨好与顺从者没有机会看见外部的真面目。

 

认为外部的他人与心中的坏客体如出一辙,因此必须符合外部他人的标准,才不会攻击我们。于是处处讨好与顺从,只要讨好不断,就没有机会看见,即便我坚持自己的意见,有些外部他人也会对我好。

 

只有看见了、链接到了外部的好人,我们内心才能被注入好的体验,并开启客观知觉。

 

但问题是,讨好,就让我们没有机会看见外部的好人。

 

放弃讨好吗?会不由自主的感到恐惧,恐惧让人不得不讨好。

 

2.4、回避与人接触,就没机会撤回投射

 

内心有坏客体的困扰者,有些尽量回避与人深入接触,与人多是点头之交,稍有交集,便匆匆撤离。如此,我们内心的坏客体仍然存活着,没有机会被真实的友善者否决。

 

要进入心理咨询关系,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当事人往往会反复掂量咨询师的介绍,从多角度猜想咨询师是否是可怕的人。

 

有些初次咨询的来访者,当面咨询会说,到你这里来,我挺紧张的。视频咨询会说,开启视频前,我挺紧张的。能如此表达真实感受,代表来访者已经在咨询师这里获得了安全放松的体验,撤回了“对方是坏客体”的投射。

 

2.5、攻击让一般般的好客体变成了坏客体。

 

一般般的好客体,是相对于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而言,而且有胜任力的咨询师也是少数。一般般是指客体还是不错,但是,由于没有深度的理解力,以及自我状态不稳固,当被攻击时,或感到冤屈,或感到愤怒,并忍不住要还击,当客体还击时,客体就变坏了,这正好印证了当事人的投射。

 

比如,在婚恋中,A追求B,B内心有一个坏客体,不相信A真的对我好,于是百般冷漠,不以好言相待,当A反复忍耐与奉献,总于让B相信了,依恋上A了,但这时,A那爱的能量已经耗完了,无法继续对B忍耐与奉献,B感到A变坏了,这正好印证了B的投射,那就是,A确实是一个不可靠的人。

 

再如,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前途非常负责,于是围绕学习、婚姻、工作、生活习惯等问题,与孩子冲突不断,当孩子反复攻击父母的时候,父母崩溃了,有时候在心中丢弃孩子了。如此,就印证了孩子的内心图景,周围的客体都是坏的。

 

基于以上5点原因,大多数人都成为不幸运者,终其一生,背负着童年印刻的“内部坏客体侵扰、忽视主体”。

 

三、摆脱内部坏客体的必经过程

 

1、获得外部的好客体,才能启动改变。

 

只有获得外部的好客体,才能启动改变,在目前的社会现状中,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是能够高效便捷获取的好客体。好客体经过深入的学习,对人类心理特征有深刻的体察,因此能读懂个人成长史,真正理解当事人不平常的言行。

 

有时候,心理咨询师还要与当事人的家人工作,以帮助家人真正理解当事人,让家人成为当事人的好客体,对还离不开家人支持的青少年和儿童,帮助家人成为外部的好客体,是摆脱童年阴影、消化内部坏客体的必要条件。

 

2、主体有局部表达真实感受力量。

周围的好客体用心关注当事人隐藏的主体部分,换句话说,用心体会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并高度适应、满足,当事人的主体部分会得到力量。

 

而能够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就是有力量的表现。或许不能在所有的关系中都能做到这一点,至少在与好客体的关系中,能局部做到。

 

每个人发展程度不同,有些当事人本身已经有了一些表达真实感受的力量。

 

3、向“好客体”投射“内部的坏客体”。


是否向外投射坏客体,向哪些对象投射,投射多大程度的坏,因人而异,有些对陌生人投射,有些人只针对特定的人投射,如上一级领导,伴侣,交往密切的人等等。

 

4、对“好客体”表达你的不满。

在与好客体的密切交往中,内心的坏客体很容易投射到好客体上,比如,你认为客体只回复了一个“嗯”字,是冷漠。因此感到不满。

 

又由于你已经有了一些力量,也对关系感到了一些安全,能够对好客体表达你的不满。

 

5、好客体幸存。

投射几乎发生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但一般的人际关系没法理解与消化你的投射,比如当事人认为张三对自己有恶意,并对张三愤怒,张三感到被冤枉,于是以牙还牙。

 

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则与之相反,能够理解当事人为什么会对自己这样,因此能够消化它,不会因为张三脱离当下事实的愤怒而以牙还牙,也不会与其断绝关系。继续友善关注,认真帮助,这就是好客体幸存了。

 

幸存,是指外部的客体,在经受你的攻击和不满后,仍能一如既往的对你,没有报复你。

 

6、收回投射,拥有客观知觉。

好客体与你的内心想象—也就是那个坏客体--不一样。这或许会让你有恍然大悟之感;让你接触到外在的真面目;让你开始有了客观思维的习惯:有了不再轻易相信自己想法的习惯,凡事多观察观察。

 

7、你感到放松。

 

在所有好客体的支持下,多次经历上面6个步骤,主体与外部的好客体有了越来越多的连接,当事人终于不再疲于应付看起来充满危险的外界,并感到安全,慢慢放松,慢慢安宁下来,即便展现真实自己的时候,也是放松的。

 

8、你开始发现生命的意义,开始变得丰富,有了发自内心的兴趣。

 

你在放松与安宁中,自然而然的将注意力指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在内部世界,你体验着食物的味道,体察身体各部位的感受,体察愤怒等情绪,体察内心的渴望……等等。

 

在外部世界,你观察和感受着周遭的一切,或自然景观,或历史社会,或自然地吸收外部客体的某些特质,如勇敢坚守自己,做真实自己,擅长做饭,善于做手工等等,让外部的特质真正变成自己的特质。

 

慢慢的,你的内心变得丰富起来,有了发自内心的兴趣,在体察与感悟中,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再经过实践和现实的检验,屡次证实你的感受和观察,多半是对的,你的判断是可靠的,您将因此越来越忠于自己的体验。

 

9、有了表达自己、维护自己的力量。

 

由于你忠于自己的体验,无法接受人云亦云,这难免引起辩论、交流,在交流与坚守自己的过程中,你将因此增长主体的力量。

 

有时候第8、第9步是同时发生的,当它们分别或同时越来越多的发生时,就是主体部分发展壮大了,这时,内部的坏客体不再具有侵扰性,主体还能够消化、理解内部的坏客体,以及过去的遭遇,也能够以自己的视角去判断坏客体的思维,不认同它,去辩驳它。


 

10、朝向独立。


 

主体继续沉淀,继续成长,壮大到一定程度后,内部的坏客体变得非常小,这时,主体已经能够脱离外部好客体的支持,独立散发光和热,成为周围人的好客体,滋养着周围人,主体很有掌控感。

 

朝向独立,是指,真正的完全的绝对的独立是不存在的,社会成员唇齿相依,每个人终其一生,都需要不断经营和维持适宜的生存环境,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不断给舟注入能量,舟才能前行。

 

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换着,相互侵染着,早年遇到坏客体,坏客体内射于心,内心的图像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基于不同体验,做出不同的反应,经过侵染后,在外在的表现上,我们有时候变成了一个坏客体,或者是伺机而发的潜在的坏客体,有一种相互传递的感觉,张三把坏客体投射给李四,李四把坏客体投射给王五,王五再继续投射给别人。同时,好客体也在传递着,曾有一来访者说,我把好的体验带给她,她就能把好的体验带给孩子、同事,还能中和老公因为投射带给她的指责。

 

总结起来:经营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身心状态,至少涉及这几个方面:

 

10.1、让“好客体”流行起来。好客体包含理解、宽容、相信、关爱等要素。我们的社会,需要有足够多的好客体,我们才能幸福平安。

 

10.2、在“好客体”有限的情况下,个体趋利避害,选择是好客体的婚姻伴侣,要特别重视婴幼儿的照顾,婴幼儿时期的好客体体验,能持续一生源源不断地输出强大的积极体验,历经磨难,仍然坚强,仍有希望。同时,对父母自身而言,也算是经营了一个好环境,当你老了,你的孩子至少不会严苛对待你,甚至有能力也有爱心照顾你。

 

10.3、未雨绸缪,全盘考虑,积极担当,使自己的生活资源、工作等,都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避免进入逼迫境地。

 

10.4、虽然每个人终将老去,动弹不得,无法自理,依靠别人,但学习与体察养生之道,至少确保退休之前没病没痛。养生的关键和难点,还是在于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好客体”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你进入逼迫的境地了,如果你在需要工作的年龄病了,以致需要周围人帮助,而周围的坏客体居多,那么,难免遭受坏客体的侵扰,在反复的侵扰中,婴幼儿时期烙下的坏客体印记,容易被再次激活,侵占主体的领地。


评论区
昵称:
确认码: 加  等于? 

一宁心理咨询  www.10xl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