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微信公众号:ynxinli
亲子教育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咨询 > 亲子教育
对欺凌现象的理解与应对

信息来源:一宁心理·张明  浏览:3276次  发布时间:2022-11-29

前言:

 

本文所指的欺凌,是一种攻击、侵扰、消耗他人的姿态,包括言语层面的攻击。在个体内心的“主体身份”未稳固确立之前,个体必然喜欢对抗,对抗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欺凌。


深入理解欺凌现象,有必要先从最初的生命活力说起。正确的深入理解,是真正有效应对欺凌的前提,真正理解后,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值得尊重、呵护、引导。

 

如果某些表述引发了您愧疚的情感,不必过于认同愧疚。美好的愿景是前行的方向,但不应是必须达成的让人逼迫的目标,世事常多遗憾,每个人在已知的范围内,已经做了当时认为的最好努力。

 

1、原初生命活力无情地消耗着周围环境

 

婴儿出生后,都会自带活力,足月顺产、体重足、先天较好者,活力更足,这种活力常常表现为攻击、摧毁、消耗周围的照顾者、伙伴、玩具、房屋墙壁等等,活力、攻击、摧毁、消耗含混在一起,可以总称为生命活力。具体表现如:咬妈妈的乳头,奶嘴经常被咬坏,照顾者刚把物品摆放好,他立即扔到、砸到、掀到地上,把食物撒一地,攻击同伴,攻击爸妈,通过哭闹要求你不断的抱他、陪他等等等等。

 

这些表现,同时也是婴儿与周围沟通和接触的方式,是婴儿有存在感、有存活感的方式

 

如果我们纯净地看待它,不会分别它为不孝、不懂感恩、自私、脏乱……至少,不会跟他较真。能尽可能地涵容它。在照顾足够好的条件下,婴儿在1岁左右,心理上就形成了完整的主体,能区分“我”与 “非我”了,这是重要的里程碑,为便于叙述,称为“主体身份”已经形成,但还未稳固确立,至少要到青年,才能稳固确立主体身份。为便于叙述,后文用“主体”指代“主体身份”。

 

能区分“我”与“非我”,意味着他能领会和理解,爸爸妈妈是独立于他之外的个体,而这就导致了极其重要的结果---他担心自己的想法、言行,给个体造成了伤害,因此变得“有情”了,想要通过某种方式弥补伤害,以缓解自己的罪疚感。

 

如果不能涵容,孩子的生命活力会受到抑制,影响主体的形成,继续保持无情的特征。当生命活力不曾充分绽放的孩子,感到环境足够安全了,老师对他好了,跟某些同学的关系也好了,家庭照顾者对他也好,他因此开始寻求活力的绽放。

 

绽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消耗、欺凌同学,其特点是:a、无情—难以体察到自己给别人造成了痛苦,比如,岳麓区某校某男同学的手臂,被某女同学揪的发紫。b、沉醉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之中。c、难遵循规则。

 

影响:同学关系,毕竟不是奉献与接受型的母婴关系,而是平等关系,欺凌有力量的同学,可能遭到强烈反击,过度强烈的反击可能让孩子的生命活力再次封闭起来,表现为不与原来的同学目光对视了,有回避的倾向。被反击还可能导致孩子受伤。如果欺凌没力量的孩子,欺凌者能获得全能感、掌控感、存活感,但这是对没力量的孩子而言,是一种侵入,他们之间难有真诚的持久的同学友谊。

 

解决之道

 

需要家庭照顾者识别与理解,并承受孩子的消耗,为孩子奉献精力和时间,高度适应他。待孩子有了足够的力量后,再逐渐去适应(断奶),不高度响应他,但仍然真心爱着他。

 

注:在后面第8-②节,将介绍“生命活力被抑制,容易遭受欺凌”。

 

2、主体形成后,在对抗中加强主体。

 

主体形成后,孩子能够区分“我”与“非我”。这时的孩子们乐于在对抗中加强力量感。还容易有轻视别人的味道。同时,也具备了担忧与罪疚的能力,担心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影响,也善于察言观色,具备客观感知周遭人事的能力,不再那么无情。

 

常见的表现有:

 

a、小学生之间,流行“国际友好手势”,这就有轻视别人的味道,但这种轻视不同于成人之间的轻视,几乎没有恶意,有好玩的感觉,也是维护自我领地的方式。

 

b、特别爱玩抓人游戏。

 

c、犹如曹永健老师所说:孩子们被学校规则和社会规则限制,不能像婴幼儿期那样恣意,感到压抑,于是,喜欢唱反调,比如,对大声诵读“颠倒歌”,兴致勃勃:

 

黄昏后做早操,看见老鼠抓只猫。

 

对同学们之间的这种对抗,无法将其定义为欺凌,但少数情况下,有演变为欺凌的可能。

 

对抗一方面有积极意义,加强了孩子的自我力量,增加了满足感,但也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a、在你追我赶中,有时候演变为相互恶意攻击,渐渐失去恻隐之心。

b、身体碰撞事故难免发生。

c、有时候把握不好危险程度,给孩子造成意外伤害。例如,丢铅笔戳伤了眼睛,被尖锐物硌伤内脏。

d、过多的对抗游戏,让孩子身心不安宁,只顾在对抗中寻找主体感,慢慢的忘了人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e、通过言语辱骂对方,是对抗的方式之一,同学们容易低估言语辱骂可能存在的伤害性,会让有些被辱骂者难以忍受,进而发出攻击行为。比如,A说B是小胖子,B觉得受到侮辱,打了A,A说你为什么要打我,我必须还回去,上学期我被打的好惨,我都无力还手,现在我必须还回去,然后B与A继续干起来。A就低估了言语辱骂的伤害性。

 

解决之道:

 

引导孩子的活力往有益的丰富的方向走,如阅读、益智游戏、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等。孩子自己主动持续阅读,是少数,回家后,仍然需要家长领读。体育既健身,又能释放孩子们的对抗天性。

 

3、主体形成后,对孩子过度严苛

 

对孩子有要求,为孩子们提供了可以对抗的阻碍物,如第2节所讲,对抗能增加自我力量,但过度的严苛,会让已经有主体感的孩子产生两个可能的表现:

 

A、在心理上感到濒临毁灭,这时,他会拼死反击,用牙咬,用手抓,砸东西。反复的过度严苛,让孩子变得非常敏感,一个小小的刺激就让他爆发,猛烈攻击刺激他的人,再继续严苛对待他的一点即爆,且没有让他感受到照顾者的真爱,未来可能演变为反社会行为,直至无法上学,无法在社会立足。

 

B、认同攻击者,像严苛对待他的照顾者一样,去对待他的同学,欺凌就这样发生了。

 

解决之道不限于如下要点:

 

A、照顾者需要耐心,可提前预告规则,孩子们的自我控制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与其怒吼他不要这样那样,不如减少环境对他的诱惑,例如,手机设密码,让其没机会看。

 

B、要求他的时候,在严厉的度量上要适当,在他可承受的范围内,避免让他感到崩溃。

 

4、主体形成后,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

 

这时孩子容易有客体丧失感---即爱我的人已经不再爱我了,为了缓解客体丧失的焦虑,容易有偷窃行为和攻击行为。

 

偷窃的潜意识意义,是占有客体。

攻击他人的潜意识意义,是为了表达对环境的愤怒,容易被激惹。

解决之道:


继续密切关注与照顾孩子,除了行为上的满足,还要多说说话,展示你爱的心意。当他攻击你的时候,不要愤怒,不要有抛弃的表达,不可说:“你别回来了”,“滚出去”一类的话。

 

5、主体形成后,对孩子没有规则约束

 

当孩子主体形成后,对孩子没有规则约束,长期纵容,也有发展为反社会行为和品行障碍的可能。

 

俗称的熊孩子,常常就是这类缺少约束的孩子。父性功能缺位,是常见原因。父性功能,包括坚定管教的父亲,也包括母亲的制约,还包括执行规则的老师、警察、法院等司法系统。

 

吴亦凡和王思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吴亦凡父母过早离异,由母亲单独抚养,父亲缺位,导致如今落入牢狱13年,服完13年后,驱逐出境。而王思聪,虽然主要由母亲带,但在悬崖边缘摇晃时,作为父亲的王健林能及时给儿子戴上“笼头”,避免了被自身的欲望卷走。

 

笔者初中时,有一个同班同学,有反社会倾向,爱打人,让班主任头疼,我见了他都恐惧。每当他惹祸时,都是他半头白发的母亲出面担责,母亲露出无可奈何的忧愁神态,制约不了儿子。当地的公安局还拷过他手铐。

 

当然,并非所有的母亲都不能制约孩子,有些母亲严厉起来比父亲还厉害,父性功能十足。

 

解决之道:

 

坚定的执行规则。

 

注意事项:

 

有些孩子也表现为不听话,对规则反抗,他们实际上是在竭尽全力、想各种办法维护濒临破碎的主体感,这类孩子并不是熊孩子,需仔细在倾听中鉴别。继续严格对待,只会让他们变得异常,或轻生、或自伤自残、或不上学、或打人……这个时候,家长越是努力地逼他学习,孩子越是竭力地维护濒临破碎的主体感。

 

如果您的教育方法多年不凑效,可能就是鉴别错误了。

 

6、在竞争中继续强大主体。

 

竞争是一种三角关系。

 

例如:张三本来跟李四玩的好,不希望王五参与进来,难以接受李四跟王五好起来,忽略了自己。张三、李四、王五,构成了一个三角。

 

又如:老师跟李四说话,没跟张三说话。老师、李四、张三,构成了一个三角。

 

再如:张三李四竞选班长,张三输了。张三、李四、班长职业,构成了一个三角。

 

成人恋爱中,张三追心仪的李四,但李四却跟王五好上了,这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三角关系。

 

面对三角关系,张三心里不是滋味,挺需要较强的承受能力,如果张三主体尚未形成,对张三将是非常大的打击,犹如被按在地上锤,即便对手并没有锤他,也感到非常非常煎熬,学习、工作,都不想投入了,让其瘫痪。如果张三主体已经形成,勉勉强强还能够承受,那么,将是一次对自我力量的锻炼。如果张三主体感非常好,非常自尊自信,张三就波澜不惊,睡眠安稳,一切照常。

 

为了缓解煎熬难受,冲动控制力弱的,有可能明里暗里使坏,或嫉妒,或各种形式的侵扰。就如最近三台县三女生欺凌A女生的新闻,其中一女生生气地说,“你知道她跟我玩的好,你还跟她玩?”。

 

人类的情绪还有转移倾向,在最初的三角关系竞争失利后,就通过战胜一个可以战胜的人,来获得心理上的自信感。如鲁迅所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比如,在竞争中失利的张三,有可能会通过欺凌更弱的杨六,来找回内心的能量。

 

面对竞争,能够希望大家都好,都有发展,是强大而仁爱的表现。

 

大约在10月低,笔者的孩子做了一个梦:梦见和一群同学去爬山,山上有一个寺院,寺院旁边有一个P同学和C同学开的拉面馆,他点了一碗拉面,正吃着,然后T同学出现了,要求他必须回去把某个东西拿过来,威胁说,你不去拿,我整死你。然后他回去拿了,再回到拉面馆时,拉面已经被别人吃了。

 

梦是潜意识的语言,是直观而生动的心理测验,能反应当事人内心深处的活动。有些梦的内容是对现实的反映。这是一个被胁迫的梦,于是问孩子现实的情况,在学校有没有困难,T同学有没有欺负他,他说T同学个子大,还是学###的,那一脚踢出去,威力大的很。我们继续对话:

笔者:“你被打过没”。

孩子:“打过,被踢过屁股”。
笔者:“他还打别人不?”

孩子:“打”。

笔者:“打女生不?”

孩子:“打的更惨”。

笔者:“还打的更惨啊,有告诉老师么?”

孩子:“有。”(严谨考虑,孩子的话,是否是事实,没有考证,仅供大家作为一个故事情节,去观察和思考)

 

解决之道:

 

只是批评,还不一定凑效,爸爸妈妈孩子,是典型的三角关系。面对孩子的竞争态势,需要被竞争的一方,根据孩子的心理状况,时强时弱,强,是让孩子有机会在对抗中锻炼力量,弱,是为了扶持孩子的力量。运用得当,家庭是让孩子力量增长的地方。

 

只有孩子的力量得到增长,在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中,才不会遭遇欺凌,也不通过欺凌他人来让自己强大。

 

7、攻击性解离在外,缺少觉知。

 

外婆曾叮嘱我们说,带孩子要有耐心啊,叮嘱源自她的亲身经历和感慨,这是非常好的叮嘱。孩子活力满满,这股与攻击、摧毁、消耗含混在一起活力,有时候让人够受的,确实需要耐心去涵容。当孩子愤怒与攻击的部分表现出来时,如果我们不能涵容,严格的压制它。那么,孩子将缺少机会体验自身的愤怒和攻击。由于无法体验到它,就不熟悉它,以后将无法很好的使用自己的攻击性和愤怒,当遇到较大的刺激时,如果爆发了攻击和愤怒,攻击和愤怒就像外来之物,不受自己掌控,显得冲动,甚至事后恍然大悟,我刚刚居然打人了。

 

解决之道:

 

耐心、涵容,让孩子有机会与愤怒和攻击共处。帮助孩子命名自己的情绪,沟通内心感受和想法,以增加对内心世界的觉知。

 

8、被欺凌成因。

 

①、被欺凌的孩子也有对抗类的言行,刺激了对方。

 

②、生命活力从未发展出来,或受到了较大的抑制。

 

前面介绍了7种消耗、对抗、欺凌他人的内在动力,每个人小孩的“主体身份”都还在发展中,我们身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十分自然的常态。在此环境里,当孩子的生命活力不够,能够支持到他的人际环境也不够,身体力量也不太强壮,难免被欺凌。

 

孩子的活力主要来自婴幼儿时期,照顾者高质量的陪伴,对孩子的责备没有超过孩子的承受力。活力缺失者,能够通过“家庭照顾者的付出,一对一的高质量互动和陪伴”补上去。

陪伴的重点,是照顾者具备全神贯注体察孩子的能力,能共情到孩子的微妙感受,关注与支持孩子的自发性愿望。(这条建议听起来容易,实际上比较空洞,犹如大一新生看到专业教学大纲,文字都懂,但比较空洞,与大四毕业后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可能对有些照顾者而言,有实效的做起来有些难。常见的难点是,一个人只有自己被充分的倾听与理解过,才能更好的倾听与理解别人。)

 

即便前期已经发展不错,有了足够的活力,后期仍然需要让孩子感到照顾者的状态是稳定的,能够承受与消化他的困难,照顾者也对他不离不弃,他感到与照顾者的关系纽带始终是牢靠的,这是孩子能够发展自我力量的先决条件。

 

切忌在“主体”未形成之前,在孩子的心理力量还非常微弱的时候,就对孩子过度严厉,这既会让他容易被欺凌。还会对孩子一生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要在初中以后、或工作以后,才可能显现出来,在学生时代看不出异常,因为他们的成绩常常还不差,甚至蛮好,也懂礼貌,为人谦和,显得有情义,因此爸妈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这一切只是假象。例如,H母亲迫于自身的生存恐惧,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要求非常严厉,孩子不得不顺从,从小听话,学习成绩很好,但H的主体感没有发展出来。研究毕业后,ta不知道ta还能干什么。惧怕进入婚姻,想一生独处算了,研究生毕业时,有了强迫症,总恐惧尖锐的草棍、线条,担心它们是针头,针头会携带艾滋病毒,并刺到ta,传染给ta。在超市关食品柜的玻璃门,恐惧用力过大,碰出玻璃屑,溅到面包上,进而伤了人。这些恐惧让ta寝食难安,只吃精神类药物都难以控制,症状表现很多,此不赘述。严重的影响除了患强迫症,还有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精神分裂症等。

 

每一个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生命力的绽放,一旦条件允许,活力就生长出来。Y,初中生,无法坚持上课了,肢体有一些不受控制的表现,同时又怕别人看出来,非常紧张,为避免此痛苦,相当长一段时间,不在学校吃午饭,每天挨饿,忍不住饿的ta,要爸爸给请假,爸爸不同意,与爸爸打架后,干脆不上学了。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手足无措,表情茫然,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手足无措代表ta抑制了自己的冲动和意愿,不知道怎样才算符合他人的要求。经过心理咨询师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发现这与父母承受不住Y早年的活力有关系,父母控制了Y的活力,比如不许ta哭闹,不许把地弄脏,该睡觉了就必须睡觉……等等,而改变之道,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允许孩子的各种愿望和冲动,孩子感到有绽放生命活力的条件时,已经17岁。这时像招待婴儿一样招待17岁的孩子,非常非常不容易,除了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各种形式陪ta外,有时候不小心还会被打,17岁孩子的手劲儿,比婴儿的手劲大多了。经过2年左右的招待,孩子回到了学校正常上学,但招待还在继续。

 

父母辛苦,但在奉献中,孩子才与父母有了真正的感情,孩子有了家的感觉,有了归属,不再无情。不是年龄越大就越有情,主体感没形成之前,即便60岁了,也不会有情,而且,无情是指向所有人的,包括对父母、对恋人。

 

生命活力绽放的条件不具备者,需等到以后,进入恋爱关系、亲密朋友关系时,感到足够的安全了,才能开始绽放,犹如前述Y的例子,到了17岁才具备条件,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没有这个条件,永远忙于应付周围人的态度,真实的有情义的主体感无法发展出来,虽然懂礼貌,能孝顺,但这是迫于社会环境的要求。

 

9、超越欺凌与被欺凌。

 

①、生命活力不够或生命活力被抑制,因而容易被欺凌。

②、活力、对抗、消耗含混在一起的无情的原初生命活力。

③、主体形成后,为加强主体而对抗。

④、主体形成后,孩子因遭遇过度严苛,才一点即爆,或严苛他人。

⑤、主体形成后,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导致孩子愤怒。

⑥、主体形成后,对孩子没有规则约束,导致孩子无法自控。

⑦、想要通过竞争继续强大主体。

⑧、缺少觉知,被“解离在外的攻击性”控制。

 

总观这8种状态,除了第③种娱乐性质的对抗,以及第⑦种合理合规的竞争,都是有待继续发展的状态。

 

如果②~⑧条没有发展完成,会消耗周围的人际关系,增加婚姻冲突、同事冲突、上下级冲突等人际关系冲突的概率,这些冲突反过来,又影响个体的事业发展,影响心理的安宁和放松,增加人身被攻击的概率,进入失道寡助的状态。

 

如果处于第①条状态,常见的情况是,个体过的没真实感,没掌控感。当遇到了好的关系,有了安全感后,才开始进入第②条状态,消耗着对方。例如:没有主体感的A与B相恋了,好的恋爱关系总是令人满足,让人感到安全。然后,A开始对B要求很多,犹如婴儿需要被高度适应与陪伴。如果B也缺乏主体感,那么,夫妻吵架和离婚的概率极高。如果B的主体非常强大,有情有义,那么,A将是幸运的,犹如重生。

 

当主体变得相当强大时,感到有足够的价值感和安全,还需要在照顾者的积极推荐和陪伴下,孩子的志趣才能从相互抗争的层面解脱出来,全心沉浸到语文、历史、数学、音乐、体育、自然科学等领域中,并取得相应的成就,沉浸到各种健康有益的娱乐爱好中,并爱上它。

 

这时,孩子对挑衅是无感的,无需争高下,因而不容易刺激到需要证明自己厉害的同学。孩子沉浸到他喜欢的领域,容易自然取得成就,此成就让他感到满足,感到自信,更无需争高下。这与想要通过学好语文,以证明自己的同学,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出于热爱,一个是把语文当工具,真正的热爱在于证明自己的强大,出发点不正,让人浮躁,难免心不在焉。这让后者容易落入“欲望很高,结局荒凉”的痛心境地。

 

心理发展的金字塔

图解.jpg


金字塔形容社会的不平等,许多人感到焦虑,怕落入底层,这些焦虑传导到孩子教育上,便给孩子施加压力,干扰了孩子自己成长的节奏,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当个体进入到心理发展的金字塔顶端,变得有活力、有革新的力量,有恰当的热爱,有能屈能伸的心理弹性,有持续尝试的健壮体魄。那么,以后的就业不会差。当社会有较多这样的个体,理论上反而不会过分内卷,能够达到“壮有所用,各得其所,皆有所养”的祥和局面。

 

描述心理发展的金字塔,制造了好坏的差别,可能引发您对“攻击层次”的不接纳,文章一开始即强调,攻击性与生命活力含混在一起,无所谓好坏,是自然的固有的生命现象,接纳它,承受它,像迎接刚出生的大体重婴儿一样欢喜,才能让孩子的主体变得强大。

 

在亲子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人际关系中,有一种相互欣赏,无条件敬重与肯定彼此的氛围,有利于心理发展升级。

 

当孩子被招惹,怎么才能不卷入“攻击与被攻击的层次”。

 

①、不断宣告自己的边界,温和的宣告,或严正的宣告,或提醒式的宣告,比如不能在我专心做作业时扯我耳朵,不能趁我不注意时推搡我,不能打我的脸,不能说侮辱我的话……等等。

 

②、竭力不让对方碰到自己的身体和四肢,高度警惕对方用硬质物品伤害自己,如铅笔、书本、钥匙等。即时告诉老师和家长,让老师和家长出门协调。

 

③、绝不主动出手攻击;被攻击时,重防守,以免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局面。向祖国应对“佩洛西窜访台湾”那样,气势不倒,言辞上不断严正交涉,但不轻易动手,保持克制和冷静。

 

④、当时当境抵抗不过时,要“走为上策”。

 

⑤、在内心感到优秀强大、外在谦和的同时,夸赞那些欺凌你的人,或许他们就会停止欺凌,因为许多欺凌者真正想要的,是通过欺凌获取我很强大的感觉。而夸赞直接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而不必欺凌了。至少,不与欺凌者针锋相对。比如欺凌者说,你是个小丑。被欺凌者可以这样说,或这样想:你有你说话的权利和自由,但我认为我很帅/很美。--本要点对于习惯了冲动和动手动脚,不习惯调整想法、并用修正后的想法决定行动的同学来说,暂时不管用。

 

⑥、巩固孩子的优秀感,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孩子讨论说,肢体威胁与取胜不是能干,善解人意、人缘广泛才是能手,欺凌者终会失道寡助。

 

⑦、不限于这些要点,仅供参考,您有您更好的见解。

 

注:

①、参考文献:《温尼科特的语言》第一章-攻击性。

②、为来访者保密是心理咨询的底线,本文所引用的案例片段,已做了严格的隐私处理。


          

 


评论区

昵称:   确认码: 加  等于? 

首 页 | 重要公告 | 成功案例 | 强迫 | 焦虑 | 婚姻家庭咨询 | 社交恐惧 | 疑病 | 失眠/养生 | 神经衰弱 | 抑郁 | 企业EAP服务 | 修心养正
版权所有 一宁心理咨询(长沙)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中意二路中海环宇城0917室(当面咨询需提前预约) 
网站ICP备案号:湘ICP备14012097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301053998360602 术支持:斌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