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克·霍姆伯格·埃里克森(德语: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年6月15日-1994年5月12日),是一位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与心理分析学者,以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著称。他还以创造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术语而著名。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1、 信任VS不信任(从出生到 18 个月的婴儿期)
2、 自主VS羞耻和怀疑(从 18 个月到 3 岁的幼儿时期)
3、 主动VS内疚(学龄前三至五年)
4、 勤奋VS自卑(中学 6 至 11 岁)
5、 身份VS困惑(12 至 18 岁的青少年)
6、 亲密VS孤立(18 至 40 岁的青年)
7、 养育VS停滞(40 至 65 岁的中年)
8、 满足VS绝望(从 65 岁成年到死亡)
埃里克森理论中的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面的阶段之上,并为后面的发展阶段铺平了道路。在每个阶段,埃里克森都相信人们会经历一场冲突,这是发展的转折点。每一个阶段的结果都与某一方面的生活能力有关。
每个阶段的发展,如果顺利,就能够获得~品质(virtue)。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生命阶段面对挑战,每一个个人必须要维持发展危机中两端对立观念的平衡,而不是拒绝任何一方。只有对于在生命阶段挑战中的两个对立观念,能够理解且接受,才能够发展并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能力。因此,“信任”与“不信任”两者必须都能接受与理解,才能在生命的第一阶段,实现“希望”的有效解决。“完美无缺”与“悲观沮丧”两者必须都能接受与理解,才能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得到“智慧”的有效解决。
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
从出生到 18 个月的婴儿期
在这个发展阶段,孩子完全依赖成人照顾者提供他们生存所需的一切,包括食物、爱、温暖、安全和养育。如果照顾者不能提供足够的照顾和爱,孩子就会觉得他们不能信任或依赖他们生活中的成年人。
当照顾者提供依靠、关怀和爱护时,儿童会产生信任感,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安全有保障。缺少这些将导致儿童不信任和疑惧。
没有一个孩子会发展出100%的信任感或100%的怀疑。埃里克森认为,成功的发展都是在这两个对立面之间取得平衡。此时,儿童就会获得这样的品质~希望,埃里克森将其描述为对经验的开放性,同时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有一定的警惕性。
第二阶段:自主vs羞耻和怀疑
从 18 个月到 3 岁的幼儿时期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的第二个阶段发生在儿童早期,重点是儿童发展更大的个人控制感。在这个发展阶段,儿童刚刚开始获得一点独立性。他们开始自己做基本的动作,并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做简单的决定。通过让孩子们做出选择和获得控制权,父母和照顾者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自主意识。
便盆训练
这个阶段的基本主题是,儿童需要发展个人对身体技能的控制感和独立感。如厕训练在帮助儿童发展这种自主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与弗洛伊德一样,埃里克森认为如厕训练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埃里克森的推理与弗洛伊德的推理完全不同。埃里克森认为,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机能会导致一种控制感和独立感。其他重要事件包括获得对食物选择、玩具偏好和服装选择的更多控制。
挣扎的儿童,或因为意外事件而感到羞耻的儿童可能会失去个人控制感。在这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成功导致自主感;失败则导致羞耻感和怀疑。
成功完成这一阶段的儿童感到安全和自信,而那些没有完成的儿童则留下了不足和自我怀疑的感觉。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与羞耻和怀疑之间取得平衡将获得这个品质~意志,也就是相信儿童可以在理性和有限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第三阶段:主动vs内疚
学龄前三至五年,4岁~7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在这一阶段取得成功的儿童感到有能力并能够领导他人。那些未能获得这些技能的儿童则会有一种内疚感、自我怀疑和缺乏主动性。
当个人的主动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愿达到理想的平衡时,被称为“目的”的自我品质就会出现。试图对他人施加过多权力的儿童会经历不被认可,从而产生内疚感。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第四阶段:勤奋vs自卑
第四个社会心理阶段发生在大约7至12岁的学龄早期。儿童需要应对新的社会和学业要求。因勤奋于课业而成功导致一种能力感,而失败则导致自卑感。
受到父母和老师鼓励与表扬的儿童会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些很少或没有从父母、老师或同伴那里得到鼓励的孩子,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取得成功。
但是,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也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在这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成功地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产生被称为“能力”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发展出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第五阶段:身份vs困惑
第五个社会心理阶段发生在12岁至18岁,动荡不安的青少年时期。这一阶段在发展个人身份认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将继续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和发展。青少年需要发展自我意识和个人形象。成功导致有能力坚持自我,而失败则导致角色混乱和自我意识薄弱。
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以此可以解释青少年厌世与犯罪问题。那些仍然不确定自己的信念和愿望的人,将对自己和未来感到不安全和迷茫。
什么是身份?当心理学家谈论身份时,他们指的是帮助塑造和指导一个人的行为的所有信念、理想和价值观。成功完成这一阶段会获得这样的品质~“忠诚”。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第六阶段:亲密vs孤立
年轻人需要与其他人形成亲密的、爱的关系。亲密的关系将发展形成持久和安全的关系。而失败则导致孤独和隔绝。这一阶段涵盖了人们在18岁至25岁成年早期探索个人关系的时期。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年轻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只有这样才能在爱的关系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那些自我意识差的人往往有较少的承诺关系,并且更有可能在情感孤立、孤独和抑郁中挣扎。
埃里克森把爱的品质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第七阶段:生育vs停滞
25岁至50岁的成年期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生养。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第八阶段:满足vs绝望
最后一个社会心理阶段发生在老年时期,主要是对生活进行反思。在这个发展阶段,人们回顾自己的生活事件,确定他们是否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或者是否对自己做过或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后悔。
埃里克森的理论与其他许多理论不同,因为它涉及整个生命期的发展,包括老年。老年人需要回顾生活,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在这个阶段的成功会获得智慧的品质,而失败则会导致遗憾、痛苦和绝望。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回顾自己的生活事件并进行总结。那些认为他们活得很好的人将感到满意,并准备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他们生命的结束。那些回顾过去只感到遗憾的人,反而会感到恐惧,发现生命被浪费了。
回首往事,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人感到人生很完整,很少有遗憾,会有一种普遍的满足感。这些人将获得智慧,即使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