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微信公众号:ynxinli
心理学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方法 > 心理学
原来,我们只在和心中的“副本”交往

信息来源:节选自 朱建军《你有几个灵魂》  浏览:6112次  发布时间:2015-3-3

一宁心理注:


心理学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不是真正的接触,我们多在与自己心中的“副本”交往。恨别人,是恨自己心中的副本,爱别人,是爱自己心中的副本。不断修正自己的“副本”,使之尽量与正本接近,心理素质就越好。修正的过程,至少也是觉知的过程。


====

 

每一个人对其他人认识的方式都是,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一个副本。我认为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公理。

 

……儿童能认识母亲,是因为他们想象出了一个母亲的形象。这样,即使是母亲不在身边,儿童也知道有她存在。而当母亲来到了身边的时候,儿童就可以对照自己想象中的母亲和现实中的母亲,确定这就是自己的母亲。这就是识别过程。

 

在能够识别母亲的年龄阶段,儿童开始喜欢上了一种叫藏猫猫的游戏。我认为,藏猫猫的过程实际上是儿童复习和记忆形象的过程。我们成年人背外语单词时,要把手上的单词表先盖起来,在脑子里默读一下,然后再打开手上的单词表做一个对照。儿童也是一样,他们让母亲藏起来,自己默想一下母亲的形象,然后再让母亲出现,就可以加深母亲形象的记忆了。

 

而这个母亲形象,不仅是一个相貌,而且带有情绪、性格等特质。儿童心目中的母亲,是一个想象的产物,和真正的母亲是不一样的。比如,根据客体关系理论,母亲有时很和蔼,有时很愤怒,儿童就会想象出两个母亲形象,一个是好妈妈,这个母亲比真实的母亲还要善良得多;一个是坏妈妈,这个母亲比真实的母亲坏多了,简直是女魔鬼、女巫。

 

如果是一个懂得荣格心理学的人,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形成母亲形象的过程中,是不是母亲原型也施加了影响。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好妈妈是真实的母亲身上的和蔼一面与善良母亲原型的结合,坏妈妈是真实的母亲身上的愤怒的一面与恐怖女神原型的结合。

 

对母亲是这样,对其他人也是这样。人在成年之后,在认识其他人的过程中有了逻辑思维的参与,但是即使是成年人,这个想象过程也一样存在。我们的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别人的形象,带有情感和性格的形象。这就是别人在我们脑子里的副本。副本是别人在我们心中的模型,这个模型和正本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我们通过共情,或者说感应,提供对别人生活的情感的想象,可以尽量使这个副本和正本接近,假如真是达到了完全一致,我们可认为副本和正本是同一个灵魂。不过一般来说,副本和正本总会有一些不一致存在。越是心理不健全的人,副本和正本的差异越大。

 

一般来说,每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感情,实际上都是对自己心中的关于这个人副本的感情。他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我的主体人格对我心中的他人副本的关系,是一个内部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内部关系实际上也都是外部关系。

 

我们用极端的例子来做一个说明,有一个精神分裂症初发期的女孩,对在图书馆中遇到的某一个男子产生了好感。她对同宿舍的其他女孩说,他也爱上我了,我们通过心灵感应的特异功能在谈恋爱。她在半夜突然醒来,说那个男子在叫她。同宿舍的女孩子没有意识到她病了,试图说服她,说她没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而她却坚信有特异功能,因为她觉得这个心灵感应是清清楚楚地存在着的。实际上,这个女孩在爱上陌生男子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那个男子的副本。她用想象构造了他而且赋予他感情。她想象中的他是默默爱着自己的,所以他在她脑子里的副本是爱着她的。她所谓的心灵感应,实际上就是她和她脑子里的他的副本的相互感应。这个感应当然是存在的,因为这只是她自己头脑中的两个形象,自己的形象之间的感应,是同一个大脑中的两部分的相互感应。

 

实际上,任何一个正常人也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做一些美好的白日梦,只不过我们知道这是想象而不是现实。我们想象中的他也并不是真正的他。而精神分裂症初发期的她失去了这样的辨别能力。

 

我们对自己心中的副本的感情越多,我们在这个副本上投注的能量就越多。我们越爱一个人,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就有越多的能量。我们恨一个人,也是一样。所以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恨别人就是恨自己。

 


相关文章:


    蒙上“内心的画面”看世界



评论区

昵称:   确认码: 加  等于? 

首 页 | 重要公告 | 成功案例 | 强迫 | 焦虑 | 婚姻家庭咨询 | 社交恐惧 | 疑病 | 失眠/养生 | 神经衰弱 | 抑郁 | 企业EAP服务 | 修心养正
版权所有 一宁心理咨询(长沙)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中意二路中海环宇城0917室(当面咨询需提前预约) 
网站ICP备案号:湘ICP备14012097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301053998360602 术支持:斌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