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为来访者根据一宁心理咨询交流做的总结,原文及标题如下:
看破手淫 早得清静
和一宁老师将近一年的咨询中,有几次是关于手淫问题的交流,我觉得有必要把它整理出来。一个目的是为了自我警醒,一个目的是写出来让跟我有相似经历的朋友引以为戒,认识到手淫与神经症的关系,并有所觉悟。
我于2014年10月曾经住院治疗,之前三个月的情况不太好,焦虑、强迫的现象逐渐严重。现在回想起来,这跟我2014年手淫较多有很密切的关系。2014年我一个人生活的时间较多,工作较为枯燥时,下班后有时会看些AV作为刺激,然后有手淫。我能认识到这并不是个好习惯,也并不光彩,然而却没有阻断住。手淫后的感觉是:身体比较虚,第二天很困,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焦虑、强迫也逐渐严重。
我当时认为,手淫只是一种生理上的行为,跟夫妻性生活一样,与神经症没有多大关系。后来由于住院,以及出院后依旧困扰的强迫症,使得心思没有再放到淫欲方面,有半年时间没有手淫。直到半年之后,又有一次手淫行为之后,第二天感觉强迫症有所加强,才有所警醒。跟一宁老师几次咨询之后,我逐渐对手淫的危害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应对办法。但是戒除淫欲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宁老师提倡“戒、定、慧”。我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没有“戒”就无法修“定”,修不了“定”就开不了“慧”。“戒”是很根本的,是调整生活的重要方面。为了勾起人的性欲,现今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人的地方,甚至故意做成某种假象,引起人不好的欲望。比如AV中,多用粉色、红色,营造一个带有欲望的场景,把不能见诸于大众的事情描述的很美好。跟我有相似经历的朋友如果仔细回忆,看AV的时候不仅有一种刺激感,伴随还有一种空虚感,甚至肮脏感,但后两种感觉可能都被刺激感淹没了。这种诱惑如果不能看透,则容易被它迷惑。我们可以想想,生活中真是AV中这样么,生活中如果成天只有AV,只有淫欲,人还有什么样的精力去做正常的事情?一宁老师说,如果你观察一些淫欲比较重的人,比如发廊女(指那种带有性服务)的,会发现她们的脸都比较灰暗,没有光彩,长期生活在淫欲的生活中,精力被大大的消耗,已经跟正常人不同。人处于萎靡状态时是没有精力去体现自己积极的子人格的,消极、恐惧的子人格很容易表现出来,这与神经症的表现非常相似。手淫的这种行为,就好像自己蜷缩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做些见不得光的事,与那种大鹏展翅、任意翱翔的感觉简直是天壤之别。“蜷缩”、“躲避”不也是神经症经常的表现么?
《金刚经》讲看空。淫欲是空,勾引人淫欲的事物也是空。如果经常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把自己的精力多放在经历生活、感受生活、增长能力方面,而不是总想着去看AV。民国时有一本《欲海回狂》的书,劝导人们戒淫,不但淫欲的行为,包括淫欲的思想都要戒掉。看到美女就勾起淫欲,在意念中想象自己淫欲的行为,都是要警醒的。夫妻性生活也要节制有度。索达吉堪布有一篇《男欢女爱的十一个疑问》的文章,我觉得写得很好,他提出了提出了十一个问题,对那些迷恋女性身体、性欲上不能自拔的行为给出了看破的手段,这些话语多带有“不洁观”,有的甚至有点恐怖,但确实是实情。字数所限,摘取其中几段。
“汝若见白骨,静卧尤惊怖。何不惧少女,灵动如活尸?”(第三问)我们对安安静静躺在那的尸骨都很害怕,鲜活的少女不就好像活的尸体么,为什么我们要贪恋?
“昔衣汝亦贪,今裸何不欲?若谓厌不净,何故拥着衣?”(第四问)昔日她穿着衣服都能令你色欲横流,如今她赤裸地躺在那里,你为什么反倒不喜欢了?如果说你是不喜欢那躺在那的不洁之物,那你昔日喜欢的不就是穿着衣服的不洁之物么?难道你只喜欢衣服?
“粪便与口涎,悉从饮食生,何故贪口液,不乐粪便臭?”(第五问)男女欢爱时,有时互相亲吻地开始吞咽对方的口水。如果认为口水洁净,那么不认为粪便也是洁净的?
“若汝不欲触,粪便所涂地,云何反欲抚,泄垢体私处?”(第八问)沾染过粪便的地方人们都不愿意接触,那么为什么愿意接触排泄粪便的地方呢?
“若谓厌不净,垢种所孕育,秽处所出生,何以搂入怀?”(第九问)如果说不喜欢从污秽中所生的东西,那么由腥臊的父精母血结合,在前接膀胱后临大肠的子宫里所出生的异性,为什么要那么喜欢呢?
多读上面这些话并加以体会对看破色欲很有好处。我们每执着于淫欲时,欲火焚心,极想获得欲望之乐。这种乐真的是心安之乐么?每次手淫后,每次看AV后,能体会到清静洒脱的感觉么?往往适得其反,越喜欢淫欲就越贪念淫欲。这好比盐水,越喝越渴,越陷越深。说句不客气的,是自己在“作死”。
每当犯淫欲时,除了想想上面的十一问,还可以静静观察一下贪求淫欲之乐所带来的炙烤感,再对比一下放下淫欲之后的清静感。需要哪个,智者自明。戒除淫欲确实是不易的,欲界使我们沾染了很多习气,要不断地看破,从具体行为到思想上脱离淫欲的苦海。本文希望能引起有相似经历朋友的反思,我们一起不断地觉悟、得智慧。
相关文章:
子人格是什么意思
子人格分解运用于疑病症咨询的成功案例
子人格识别在控制情绪与症状中的运用效果